让思维之花在互动中绽放
发布时间:2019-11-24 | 作者:未知
一一七年级语文教师潘茂盛执教《猫》精彩侧记
本网讯 11月22日下午第三节,七年级语文教师潘茂盛在七(3)班上了一堂公开课。总校德育处张主任、学部吴校长及语文组全体教师参加了听课活动。
潘茂盛是我校初中部语文学科中年骨干教师,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,他教绩出色,曾获总校优质课大赛一等奖。现肩负多职,任七年级教学主任、七(3)班班主任兼该班语文教师。
本次公开课,潘老师选上的课题是郑振铎《猫》(第二课时)。该文写了作者三次养猫并最终失去猫的故事,展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,折射出作者深邃的思想:仅仅根据一点可疑的迹象就妄下断语是错误的,依靠自己的话语权和暴力进行随意的惩戒,只会伤害无辜;人类应当善待、关爱身边的一切弱小生命,同时要学会勇敢地反省自我的过失。
公开课上,潘老师利用自己精心制作的PPT课件,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,图文并茂,由复习前二次养猫的经历归纳,导入新课,出示教学目标,让学生结合课文就第三只猫的来历、外形、性情、在家中地位、结局依次填表。重点品析第三次养猫的始末,以“芙蓉鸟被害事件”为突破口,用小标题:买鸟→凝望→被疑→蒙冤→受罚→真相,对此六个小情节依次分析推进。
在设置“质疑探究,体会主旨”教学环节时,潘老师出示写作背景及作者郑振铎所说:“文艺旳对象,应该是被侮辱者与被践踏者的血和泪”,提示学生紧扣文本,有感情地朗读本文30-34自然段,体悟作者的情感及写该文的意图,并引用古诗:“劝君莫打三春鸟,子在巢中望母归。”作结,升华主旨,水到渠成。
文中的“我”是三只猫旳主人,“我”喜欢前两只猫,厌恶第三只猫,“我”既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,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。这样,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借“我”之口,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,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,引起读者的共鸣。
课堂上,师生互动频繁,学生参与积极,教学重难点突破有方,层层递进,品析深透,让学生思维之花在互动中纷纷绽放,是一次高效教研示范课,深得听课同仁的点赞!(通讯员 魏兴付)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