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课异构 各放异彩
发布时间:2019-11-24 | 作者:未知
一一七年级语文教师吴敏执教《猫》侧记
本网讯 继11月22日下午第三节,在七(3)听完七语组潘茂盛老师执教《猫》(第二课时)之后,11月24日上午,该组吴敏老师在七(10)班选择了“同课异构”,学部吴校长及语文组全体老师参加了教研听课活动。
吴敏,女,2019年6月本科毕业于淮南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,同年8月正式应聘加盟我校,任初中部语文教师,现担任七(4)(10)两个班的语文教学。她虚心好学,敢于在课堂实践中砺练成长,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业务素质,主动请缨执教“同课异构”一一《猫》。
公开课上,吴敏老师善于利用自己精心设计的PPT课件,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,将本课设计三个活动环节:(一)走近猫,了解经历→(二)品读猫,体味感情→(三)感悟猫, 探究哲理。
在教学活动(一)时,老师提示学生想像我是主人的第三只猫,发动学生结合课文给第三只猫建档,得出这只丑猫“可怜”,老师描述得既形象贴切又入情入境,学生找句较积极,师生互动较好。
在教学活动(二)时,以假设“芙蓉鸟被害”案[刑事案]为突破口,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体现:案发现场→犯罪嫌疑人→判断证据→惩罚方式→真相大白。与此相关语句依次品读分析,层层推进,最后定性为一起“冤案”。吴老师顺势而下,向学生抛出一些值得关联问题思考: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?“我”错在哪里?这起案件给我们怎样的启示?
课堂上,学生们参与积极,在老师的启发与点拨下,孩子们如透过云雾看日月,又如剥茧抽丝,回答得较出色。老师带着学生回顾这只猫来前可怜(流浪猫)→来后活得可怜(若有若无)→结局死得更可怜(冤屈)的始末,让学生自读自悟:要同情弱小,反对专制、霸道,不可凭主观臆测妄下断语,也不可以貌取胜,偏见待人。再结合本文写作时代背景,将主旨升华得水到渠成。
本次公开课同题异构,吴敏老师在听取潘主任授课之后,既汲取前课的精华,更多的是自己独到的创新。如导课,前者复习两只猫引入第三只猫填表,后者设计采用人称想象第三只猫的情景,通过口述为其建档立卡。就“芙蓉鸟”事件中,前者以小标题分设六个小情节,后者以“刑事案”作卷宗(冤案作结),各放异彩,相得益彰。
此次公开课,教学目标明确,教学流程清晰完整,重难点突破有方,师生互动自然,授课方法灵活,是一次成功的教研创新课。受到听课同仁的充分肯定,更为吴敏老师的钻研精神大加点赞!
目前,语文组在朱主任得力的组织下,教研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,同题异构,授法各异,各种示范课,交流课,创新课……层出不穷,将极大促进我校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,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注入活力。(通讯员 魏兴付)

